语文过秦论教案

时间:2024-11-12 03:12:05
语文过秦论教案

语文过秦论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过秦论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过秦论教案1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 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 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二) 能力训练点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四) 美育渗透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 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 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语文过秦论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分析: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分析;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 ……此处隐藏49855个字……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丈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 ! 宗庙亡矣,魂魂丧矣,归于何党矣 ! ’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不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曰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 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 ( kuì ) :草编的筐子。③丈锸:

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 1 )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

A . 夜邑 B . 即墨 C . 淄上 D . 淄、渑之间

提示:本题考查正确把握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此题做起来比较容易,根据“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和“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便可知答案为 B。

( 2 ) 上车弗谢而去

A . 道歉 B . 告诉 C . 感谢 D . 告辞

提示:本题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的能力。根据上文田单和仲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田单非常生 气,根本就谈不上什么“道歉”,“感谢”,只能是“没告辞就走了”,答案当选 D。

( 3 ) 先生志之矣

A . 作标记 B . 记住 C . 记述 D . 通“识”,知道

提示:A、B、C三项均不合事理,只有D正确。

( 4 ) 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A . ①⑥⑦ B . ③④⑤⑦⑧ C . ①②⑥ D . ②③④⑤⑧

提示:文言文里的“所以”,有的表示原因,可译为“……的缘故 ( 原因等 ) ”;有的表示根据、依 靠、凭借,可译为“……的根据 ( 方法等 ) ”、“靠它来”“用来”等。例句中的“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③④⑤⑦⑧句中的“所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①②⑥句中的“所以”表示根据、依靠、凭借。答案为B。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5 ) 请闻其说

A . 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B . 请让我听你说一说

C . 请你听我说一说

D . 请你听听这种说法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翻译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请”的意思。“请”用在动词之前有两种 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在古汉语中,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从本文的情节看,田单起初不信鲁仲子的话,果然攻狄不克,于是便回来向鲁仲子讨教,故C、D应排除。又因句中“说”是名词,而B却将它解释成动词,B项也应排除,只有A项正确,答案当选A。

( 6 ) 明日乃厉气循城

A .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 .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 .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提示:田单攻狄三月不克,“乃惧”,精神状态不佳,听了鲁仲子一席话,感悟颇深,“厉气”自然是 “振作精神”之意,与“循城”衔接,语意连贯,因此应排除A、B两项。又由于田单是从外攻打狄城,不可能“巡视城中”,故C也应排除。“城”有“城墙”之意,D是正确选项。

( 7 ) 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 . 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 . 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 . 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 全相反。

D . 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正确把握文意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只在能抓住 ( 筛选出 ) 鲁仲子一席话 ( 从 “将军之在即墨”到“所以不胜者也” ) 中的主要内容即可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D。

【 动脑动手 】

读《过秦论》选段,完成 ( 1 ) ~ ( 3 ) 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田 亡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1 ) 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将”和“将数百之众”一句中的“将”解释相同的一句。 ( )

A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 . 出郭相扶将

C . 李白乘舟将欲行 D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2 ) 选出“瓮牖绳枢”的正确解释。 ( )

A .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B . 窗户像破瓮,户枢像草绳。形容房屋破旧。

C .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比喻门窗的样子。

D . 破瓮像窗户,草绳像户枢。比喻家里穷。

( 3 ) 把“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 1 ) D ( 2 ) A ( 3 ) 天下的人像云彩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响应,背着粮食像影子那样跟着他。

【 创新园地 】

一对青年男女在河边悠闲地散步。男的亲热地对女的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爸爸妈妈已经开始给我们准备结婚的东西了。”“都准备些什么东西了 ? ”“有三十六条腿,还有四只‘机’,凡是结婚时应该有的,他们都准备去买。”

女的一听,说:“我不喜欢,这些东西代表不了我俩的爱情 ! ”说完,两只眼睛直盯着男的。男的一听,急切地问:“那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只要你喜欢的我尽力办到。”

女的说:“那好,就明天给我去买‘一网捕三虫,一只落网中,一只飞向西,一只飞向东’。”

男的一听:“哎哟,这是什么呀 ? 叫我上哪儿去买呀 ? 我猜不着,你告诉我吧。”

女的便贴着男的耳朵一说,男的呵呵地笑了。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

答案提示:谜底:心

《语文过秦论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