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5-04-04 16:05:29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舞蹈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1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养,为国家实施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修为的建筑师。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 ……此处隐藏15550个字……,但是至今,哈尼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应用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未普及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它的建构与完整还待研究与整理。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心理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在舞蹈本体与舞蹈形态相关的社会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以揭示当代哈尼族舞蹈形态以及舞蹈心理特征的联系,阐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发展动态,为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建构与发展提供研究途径与理论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这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主要以观察法和调查法为主,通过观察其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的改变,以及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特征,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外显性变化论证分析当代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其变化因素。调查法以收集大量数据,包括事实资料和所需的心理资料,以结合观察法,收集客观详实的资料,运用田野调查法感受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行为与心理。

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进行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以自陈测验金额投射测验为主,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者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投射测验根据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通过问题,根据被测者无意识的内驱力所推动的答案,探索个体内在隐蔽的行为或潜意识。

三、舞蹈形态学方法:于平老师在其《舞蹈形态学》中将本学科分为“风格化原则”的历史研究和“生命化原则”预测研究,研究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必须维系其历史,通过舞蹈本体在历时性的变化中,分析其心理特征。通过人体运动的视觉效果,产生对其“心态对应”的感知,即心灵感受与运动人体的“心物同构,”以“形态”联系“心态”,从而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窥探其舞蹈心理特征。四、舞蹈生态学方法: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一就是对舞蹈形态的观察与分析,环境对舞蹈的影响必然反映在舞蹈形态上,因而通过舞蹈形态来联系与环境的多层关系。其二,关注历时性文献追溯与共时性田野考察相互印证,运用典型舞畴分析法——形态特征的提取,以把握与分析其舞蹈的本质。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3-4

Abstract4-5

绪论8-16

一、选题缘起8-9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三、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0-11

四、研究现状11-16

(一)、哈尼族民间舞蹈本体的研究现状:11-14

(二)、哈尼族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现状:14-15

(三)、当代哈尼族舞蹈心理特征探索研究现状15-16

第一章民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含义16-18

第一节各学科与舞蹈心理特征的渊源16-17

第二节本文对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界定17-18

第二章当代哈尼族舞蹈所反映的舞蹈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18-3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多类型舞蹈心理特征18-26

一、民间舞蹈心理特征18-19

二、教育教学类舞蹈心理特征19-22

三、创作型舞蹈心理特征22-24

四、社会舞蹈心理特征24-26

第二节影响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的多元因素26-32

一、物质层面27-28

二、制度层面28-29

三、行为方面29-30

四、心理层面30-32

第三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读32-40

第一节民间原初性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2-35

一、戈奎乡棕扇舞32-33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3-34

三、绿春县乐作舞34-35

第二节民俗活动中的舞蹈形态与舞蹈心理特征35-37

一、戈奎乡棕扇舞35-36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6-37

三、绿春县乐作舞37

第三节艺术加工类的舞蹈形态和舞蹈心理特征37-40

一、戈奎乡棕扇舞37-38

二、大水沟乡同尼尼舞38-39

三、绿春县乐作舞39-40

第四章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40-52

第一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与舞蹈教材建构的联系40-43

一、教材编创的理念与思路40-42

二、教材编创的目的与意义42-43

第二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材编创中的应用43-49

一、传统舞蹈心理特征与当代舞蹈心理特征的结合44-45

二、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解析及教材教学应用45-49

第三节当代哈尼族民间舞蹈心理特征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49-52

一、突出地方院校特色精品课程49-50

二、当代社会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50-52

结语52-54

致谢54-56

参考文献56-57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学术期刊类:

[1]袁蓉.论云南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组合教材发展及其规律[J]艺术教育,20xx年第3期

[2]冀满祥.精品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J]高等农业教育,20xx(4)

[3]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xx年第二期

[4]张晨.从民间到舞台的棕扇舞-试论红河哈尼族审美文化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20xx

[5]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J].红河学院学报,20xx

[6]曹天明.哈尼族丧葬礼俗中的扇子舞[J].民族艺术研究,20xx

[7]龙倮贵.红河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xx

学术著作类:

[1]李静.民族心理学[M].民族出版社,20xx.10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6.01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7.12.01

[4]王军.教育民族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

[5]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6]刘建.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20xx年5月版

[7]李廷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与调查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07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0月

[9]李今印、刘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舞蹈[M].云南民族出版社

[10]云南地方艺术集成志.哈尼族民间舞蹈[M]云南人民出版社20xx年10月

《舞蹈论文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